国家安全

首页 > 国家安全 > 正文

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谨防过度借贷

发布者:  时间:2021-03-22  浏览:

返回校园的同学们

你们被过度消费带来的问题困扰过吗

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

过度借贷的危害吧

2017年9月6日,教育部发布“取缔校园贷款业务,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。”经过整治,校园贷得到遏制,但出现网贷分期等诸多“新马甲”平台,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秩序。

网贷分期平台背后暗藏猫腻

01低门槛“诱惑”

“低门槛”、“零首付”、“零利息”、“免担保”等信息“引鱼上钩”,无需任何人担保,只需动一动手指,填写相关资料,就能体验一把“花明天的钱,圆今天的梦”的幸福。更有甚者,只需学生证和身份证,即可贷款……

案例

大学生小王看到一则小广告,称“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,只需提供身份证信息,无利息、零担保,最快48小时放款,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微信……”,小王放假相中一款游戏机,父母不同意他买,看到广告后,小王就偷偷贷款4000元,准备通过打游戏挣钱还款,由于遇到“高手”,挣钱的希望破灭了,小王无力偿还贷款公司的本金和利息被贷款公司催债,小王害怕父母责怪,一直到被贷款公司告上法庭。

启示: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,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;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,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,不过度依赖借贷消费。

02逾期“子债父还”

网贷平台在与学生签约时,通常会留下学生家长的电话,但并不告知学生家长,当学生难以偿还欠款出现长时间逾期时,平台工作人员会与对方家长联系。此时,“子债父还”就成为了家长们不得已的选择。

案例

2017年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大校场派出所接到市民张女士报警称,她这几天每天都要接到10多个陌生电话,骚扰得她苦不堪言。对方上来就说她在某校园借贷平台借了钱现在需要还款。张女士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校园贷,所以每每平台打电话给她,她都当是骚扰电话直接挂断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样的“骚扰”电话变得越来越多,越来越频繁,张女士也实在是吃不消,无奈下只好找到大校场派出所报警求助。原来是张女士的孩子借了“校园贷”,还不上钱,借款方这才找到了张女士要钱。

民警经过询问,了解到是张女士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向某校园借贷平台借走了1500元。张女士女儿告诉民警,“苹果”马上就要发新机了,一个多月前就听到同学不断在讨论这个话题,她也非常想换上新手机,可苦于自己的存款不够,又不敢找母亲张口,所以才找到某校园贷平台。不仅提供了自己的身份信息,还填上了自己母亲的联系方式。这才有了此事发生。目前,在警方的协调下张女士已经联系对方在借贷平台上进行还款,民警也对其女儿进行教育,告诫她校园贷平台的各种陷阱。

上一条: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一直“很努力”?我们也没闲着! 下一条:又是一年开学季 电信网络诈骗需警惕


版权所有:长春工业大学吉ICP备05002091号-1